近期,神秘力量以央国企为突破口,既完成保护核心资产的使命,也能实现大盘的稳健与反击。但可怜的中小盘、成长型指数,本就羸弱的流动性,在央国企、高股息的虹吸下更是不堪重负,以至于直接躺板板。
医药医疗作为中小创中的主要行业,在美债高位、流动性趋紧、成长承压的当下,连创新低。医疗器械指数(H30217)从21年高点连跌4年,从23012.97点跌至当下的10268.71点,已达成腰斩成就。
医药医疗行业的下跌,叠加了多种因素:早前极高的估值、极低利率之后的暴力加息、特殊事件结束后的业绩回归。医疗行业完整的经历了杀估值、杀预期和杀业绩的三记重锤,而当恐慌来临,即便跌过头也会继续惯性下跌,实践“跌时跌过头”的基本准则。
在估值新低、美债见顶、业绩逐步企稳的当下,不妨研究研究这冰冷的窟窿里,有没有未来的金馍馍。
1、全球长青的医疗行业
作为人类历史中存续最久、作用最大的长青行业,医疗行业始终是行业投资绕不开的话题。尤其老龄化社会渐行渐近的当下,医药医疗类的投资,更成为不少投资者的重要选项。
在过去的30年里,日本走在了老龄化社会的前列,从股市各行业的涨幅来看,也符合老龄化的现状。
从图1数据来看,过去三十年涨幅最高的前五行业分别为:医疗器材、软件服务、汽车&零部件、电气设备以及药店&商超。
其中软件、汽车、电气设备是日本的前三十年的支柱产业,是出口赚外汇的主力选手,90至10年代,大家耳熟能详的电气、汽车、软件(游戏)品牌,很多都是日本产。
而医疗器材、药店&商超、生物制药、个人用品、家具用品则是老龄化社会的真实写照。尤其是医疗器材,以807%的涨幅雄踞全行业第一,是其他行业的翻倍不止。同属医药行业的药店和生物制药,整体表现要弱于医疗器材,分别涨幅为303%和271%。
不仅在日本,其实在其他国家,医疗器材类的涨幅也一直雄踞各行业前列。越是发达的地方,平均寿命越高,而越高的平均寿命,需要更强力的医疗资源支撑。
这便有些正向螺旋,医疗越发达,寿命更高;寿命更高了,则需要更好的医疗服务,如此往复,便成就了医疗行业的高速发展。
2、医疗器械稳于生物制药
在整个医药医疗行业中,主要细分为医药与器械,常态来说器械的业绩稳定性要高于生物医药。
其实这不难理解,药物的研发需要投入巨量的资金,也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,选定方向后便得百折不挠,颇要不成功便成仁的勇气和实力。如果方向错误,大概率得推倒重来。
整体而言,生物医药行业也更需仰仗资金与全球化,需要海量资金,也需要巨大的市场去消化巨大的研发成本。近期,在外部A4纸的影响下,港股医药、港股创新药等指数再挨重锤。没辙,毕竟创新药、CXO行业得仰仗欧美的资金和市场。
而医疗器械的研发,虽然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,但好在大部分仪器能一代一代地迭代下去。之前研发的投入能积累,客户的使用习惯能保留,也就强化了客户的连续性和业绩的稳定性。
这就好比消费电子行业,大部分厂商都是一代一代,不断微创新去迭代产品,以至于现在部分手机的型号代码,已经扩展到不能更长。
另外,医疗器械也具备很强的日常消费属性,随着老龄化的推进,各类医疗器械不断地出现在我们日常地生活中,成为日常保健的必需品。诸如:创口贴、体温计、血压仪、血糖仪、制氧机、雾化器,乃至AED等等。
随着经济发展,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关注健康、促进长寿是我们绕不开的话题。无论居家、工作场所、运动场所、各类公共活动中心,都将配备更完善的医疗设备,以供人们所需。
3、国产替代的力量不可阻挡
根据罗兰贝格发布的《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》显示,我国虽在中低端医疗器械的国产替代上做足了功课。但在高端设备上,仍非常依赖国外的进口,我们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。
从医疗的核心技术而言,目前医疗器械三巨头(通用电气、飞利浦、西门子)仍把控着全球医疗的顶部资源。我国大部分核心零件、原材料、制造设备与工艺及高端检测设备,仍需广泛进口。
由图2可见,我们在低值耗材、生化、冠脉等日常医疗领域,已经取得了广泛的进步。但在分子、免疫、血液净化、呼吸机、超声、CT、MRI、放疗等关键领域,国产替代的比例仍然很低。
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,呼吸机、超声、CT、MRI、放疗等关键领域的需求会越来越旺盛,这是医疗器械面临的挑战,也是国产替代的天赐良机。
以上文章来源于六亿居士 ,作者六亿居士